新闻

中心

news
70年粮食产量跨越式增长写就农村改革精彩华章
2019-09-10

数说70年——粮食产量


1949年—2019年,新中国走过了坚定而辉煌的70年。立足本国国情,在党和国家的统一带领下,由亿万农民共同谱写下的农村改革发展壮丽篇章堪称震古烁今。  


特别是,我国粮食产量从1949年的“尚难满足温饱需求”,到如今的“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巨大的数据变化无疑为人们一探新中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改革伟大成就打开一道数据大门,窥一斑而知全豹。  


70年粮食总产量增长4.8倍让14亿人“有粮不慌”  


粮食总产量事关国家安全,由此延伸出的“粮食安全”作为国家战略从未放松。作为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自1949年起,百废待兴的社会景象更彰显出确保粮食基本供给的重要性,这也是作为粮食生产大国和人口大国的中国,一直致力于提升和解决的重要国家战略关键。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49年,我国粮食产量为2264亿斤,人均粮食产量209公斤,无法满足人们的温饱需求。上世纪50—70年代,粮食生产有了一定发展,1978年粮食产量达到6095亿斤。  


改革开放以来,建立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启动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彻底取消农业税,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粮食产量快速增长。  


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逾6000亿斤粮食总产到上世纪90年代末以及21世纪的前十个年头的各个阶段,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同时粮食总产量也站稳10000亿斤产量底线,并开始维持稳定增长趋势。2012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2000亿斤大关达到12245亿斤;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突破13000亿斤,之后的几年一直保持在这个水平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明确要求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巩固提升,2018年,粮食总产量达13158亿斤,比1949年增长4.8倍,年均增长2.6%;人均粮食产量472公斤,比1949年增长1.3倍,牢牢守住了国家粮食安全线。  


对比相同时期的中国人口数量,则可更加认清粮食总产量连创新高对“粮食安全”守护国家安全底线的真实意义。1949年末,中国大陆人口为5.41亿;而截至2018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已经增长至13.95亿。这意味着,历经70年的一系列涉及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生产方式在内的各类农村改革,我国通过促成粮食总产量增长4.8倍的努力,完成了让增长1.5倍的总人口“有粮不慌”,切实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的伟大壮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认为,粮食生产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看天吃饭”到人民公社时期的大兴水利,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至今,改革开放春风逐步吹遍全国各地,农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让原本闭塞的旧时农耕模式获得了根本性改变。  


“我们需要从传统观念当中转变过来,确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实现增产,而是要把自给率界定为国内的生产能力满足需求的程度。”叶兴庆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伴随农业发展方式的深刻转变和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提升,农作物耕种收割综合机械化率从1949年的近乎于零达到目前的68%,让农民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成为历史,也直接导致了历朝历代困扰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得到根本性改变。  


对于当前乃至今后的粮食安全,叶兴庆认为,适度进口是新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要更加注意中国粮食进口的多元化。他强调,将“适度进口”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在于,一是基于缓解环境压力的需要,二是促进贸易平衡,三是农业比较优势变化的结果。  


制度改革释放巨大粮食生产潜力  


数据鲜活地证实了我国贯彻“粮食安全”国家战略的坚定决心,那么究竟是什么成就了以上壮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在不懈探索和制度创新中取得了新突破、实现了新跨越。  


从开展土地改革到实行农业合作化,从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从打好脱贫攻坚战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系列“三农”(农村、农业、农民)改革建设的创举,推动了农村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生产力解放发展。  


1992年底,党的十四大明确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农村改革的重点开始转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短缺向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奠定了坚实基础。  


1999年以后,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业政策以保护农业生产、促进农业发展、支持农民增收、减轻农民负担为主要特征。比如,2000年开始实行农村税费改革;2004年,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要求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2006年,在全国范围全面取消农业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连年出台中央一号文件,重点聚焦发展现代农业和深化农村改革。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新战略,确立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国家粮食安全新目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持续加大投入支持力度,不断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前期连续多年增产、起点较高的情况下,再上新台阶,取得新突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能力显著提高、物质基础更加雄厚。  


在叶兴庆看来,“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新粮食安全战略中,确保产能是核心的任务与要求。而从释放粮食生产积极性上来看,深化改革激发活力仍将是主线,且深化农村改革的主线依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坚持问题导向,有的放矢地围绕粮食安全新战略加以部署。  


“粮食生产事关国家安全战略全局,又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农村改革寻求更加伟大的改革成就势必将带动和维持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继续深入实施。”叶兴庆指出,包括进一步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办法,主要围绕进一步完善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关系展开;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拓展改革试点,丰富试点内容,完善制度设计;全面推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全面推开农村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等农村改革内容,不仅事关农村经济发展,决定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更影响着新一轮制度改革对粮食生产红利的进一步长期释放。  


COPYRIGHT©2019绥化市睿鑫米业加工有限公司

黑ICP备19005100号-1

技术支持:风腾电商

累计浏览量:75109